您的位置: 首页 >学生发展>德育园地> 详细内容

要认真抓好”中下学生问题

来源:本站 发布时间:2014-02-17 17:43:51 浏览次数: 【字体:
    据报载:石家庄某中学有政策,“劝退一名差生,奖教师150元”!
    不少教师埋怨:“中下学生难管,中下学生难教。”这种埋怨情绪在一般学校,特别是在薄弱学校、包括大部分民办学校表现非常严重,同样在省、市重点中学也毫不会例外。几乎所有的学校都把所谓“中下学生”问题当作是一个沉重的包袱,且有抛不脱、甩不掉的困惑。
    对于家庭,孩子学习成绩上不去,不良行为改不了,不少家长总是既心急,又无奈。
    通常所说“中下学生”,是指那一类学业成绩较差的同学,有些地方称之为“差生”或”学困生”,若他们“思想表现”也差,则斥之为“双差生”。
    无论所说“中下学生”还是“差生”、”学困生”“双差生”,光埋怨没用,放弃不管不行。这类学生人数不少,按照学校、家庭的职能、教师、家长的职责,对于他们的转化必须十分重视,并要积极抓紧抓好。本文不打算着重研究“双差生”问题,只就学业成绩属“中下”的学生问题谈谈认识与对策。
   
      一、“中下学生”的产生与划分:

    “中下学生”的产生是一种自然而正常的现象。无论评测思想品德、学习能力或其他素质,对于任何人群总有“上、中、下”之分。这是世界事物差异性的自然表现。教师也不例外,他们的品德、知识水平与教学能力不也都有差异么?何况学生是一群正在成长的孩子。
    学生正在成长,由于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的差别,由于客观条件与主观努力的不同,学业成绩在一段时间内都会表现有差异,不过这种差异也会随着主观努力与外部环境的变化而改变。而且,这个差异又是相对的,相对不同的参照系统,相对不同的评测指标,更相对不同的评测内容而变化。某一个学生的学业成绩在某一个班是优良的,但在另一个班、在整个学校,或者对另外的一些地区、一些学校,他可能只属“中下”了;某一个学生,在某个方面的素质,某个学科的学业成绩比另一个学生要落后一些,但在另外一些方面的素质,另一些学科的学业成绩却远远超过后者,你能说谁是“中下”,谁是“差生”?有些教师主张用各科学业考试成绩的总分来划分“上、中、下”,其实大量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强、个性特长突出的国家、省、市学科奥赛获奖者往往不在考试成绩总分的前几名的行列。特别是走向社会后、在工作岗位有杰出成就者,常常大多不是学生时代考试成绩总分的前几名。而学生时代前几名的一些“师之骄子”,后来却在当年成绩平平,现在身为总经理、总裁的同学门下打工,这也都是司空见惯、有目共睹的现象。所以笼统地用所谓学业成绩或各科考试总分来划分学生的“上、中、下”是不科学的,再用这个划分把“中下学生”视为“差生”,并认定他们无望升学,不能培养成才,没出息,更是错误的,甚至是不道德的。因为这样会导致这部分学生受到歧视,受到严重的心灵伤害。
    总之,“中下学生”的产生是正常的现象,但单纯用分数来划分,并把他们认定为“差生”,认定是不可培养成才,没出息的学生是十分错误的。

    
     二、“中下学生”产生的原因。

    “中下学生”其实是在一段时期内学习陷入困境以致学习效果欠佳的学生。学习是一个复杂的心理活动过程,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大家通常所注视的天赋素质的差异和刻苦学习的程度外,还有诸如学习动机、学习目的、情感意志、兴趣爱好、身体条件、学习基础、学习方法、思维品质、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客观环境,以及教师和家长的德、才、学、识水平等等。学生的学习效果是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对于各个学生在每个阶段影响他们学习的主要因素会有所不同:对于某个学生在某个时期影响其学习效果的主要因素可能是某个主观原因,而对于同一个学生在另一个时期使其学习效果欠佳的主要因素可能变化为某个客观原因,甚至可能就是由于学校或家庭教育的不当,或者是由于教师教学失误而造成厌学所致。
    柳斌同志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实际上并不存在所谓‘差生’,存在的只是单一、刻板、一刀切的教学内容和方法,是教育的非因材施教化、非个性化。”这表明产生“中下学生”更重要的原因还是学校的教育、教学中某些内容与方法的失当。
如上所述,家庭与社会教育的失当也是“中下学生”产生的重要原因。
    
     三、“中下学生”的心理特征:

    大部分“中下学生”都曾有过努力学习、争取进步的愿望与经历,但由于某个原因或多个原因,他们失败了,或者失败多次了,他们经受不住学习的挫折,变得乱无章法、失去自信,变得情绪焦躁而忧虑。此时,他们渴望得到教师和家长帮助,也不时向学校、向老师呼吁:“不要按分数分班,不要按分数排座位,我们也有自尊”,“不要用不信任的眼光看我们,我们一直在努力”,“我们与其他同学一样,也需要关爱”。但在长久求助无效或经常受到冷落、斥责甚至歧视的情况下,他们感到失落,变得自卑、消沉和厌学。有的只好向“同病相怜”的同学寻找相互安慰,有的还会向校外“三室”、“两厅”寻找精神寄托,而对老师和家长则产生反感与对立,最终自暴自弃变成所谓“双差生。
    “中下学生”的心理常表现有浮躁,不安定,“阴晴多变”的特点。他们常处于渴望学习进步但又求助无门的两难境地,思学与厌学情绪反复交替。

    
     四、“中下学生”问题的对策#p#分页标题#e#

    在学校里,一谈到“中下学生”对策问题,许多人就马上就会想到为他们补课,其实还有好多问题要想,好多工作要做。譬如为什么不少教师只乐于教“好班”(时尚的“实验班”),只善于教成绩好的学生,他们厌烦于教“差班”(对外称“普通班”)及成绩“中下”的学生,这里就有对待“中下学生”需转变观念、增强爱心和正确对策等一系列问题:
    1、教师要转变观念。要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不要以分划线,以分数认定学生是否可以造就。学校以考试成绩总分排队分优劣并不可取。我以为不必鼓励学生为争夺总分前几名去追求各学科的平均发展,而应促使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突出个性的发展,加强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使对于各科学业成绩,我主张在全面合格的基础上,要允许学生在某个方面,某些学科的分数落后于他人,但在另一些方面,另外某些学科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要远远超过他人,使大批才华横溢的人才脱颖而出。
    2、教师对“中下学生”要有爱心,不歧视,不排斥。“中下学生”更需要关怀。教师要帮助他们认真分析学习陷入困境的原因,帮助他们及时捕捉影响学习的主要因素,包括主观的、客观的、学校的、家庭的。有时某个学生学业成绩突然掉队,可能是因为一件小事上老师批评不当伤害了他的自尊心而引起的,要为他们及时解开疑虑和包袱。还要善于为“中下学生”制订摆脱学习困境的方案,使他们恢复自信、扬长避短、长善救失。此外,动员与组织一些优秀的学生干部和学业成绩突出的同学,去主动关心和帮助“中下学生”,这也是十分必要的。
    3、要在改革课堂教学上下功夫,这是防治“中下学生”问题的关键所在。不重视抓课堂教学改革而去抓所谓“补差”,是舍本逐末。为防治“中下学生”问题,课堂教学必须注重以下三个方面:
    (1)素质教育的第一要义是要面向全体学生,这里必须包括有面向“中下学生”。同样,教学要重视学生主体的主动参与,最大限度地调动全体学生的积极性,自然这也都要包含“中下学生”在内。然而在课堂教学实际中,不面向不顾及“中下学生”的现象十分严重。不少教师不依据大纲、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去组织教学内容和确定教学的广度和深度,随意拔高教学的起点,加深教学的难度。高一年级就在课堂里大讲这是高考题,那是奥赛题,吓唬学生,赶着学生提前进入高考、竞赛临战状态;有的教师则把大量属于课外“优生”辅导讲座的内容和选修课的内容搬进课堂,使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一片茫然,人为地给他们制造学习障碍;还有的老师,根据自己加快教学进度的需要,从不提问学习较差的学生,不给他们主体主动参与的机会,相反,“只要他们不影响课堂纪律”,任其打瞌睡,干别的事,从不过问。就是这样,这些教师不自觉地、人为地制造学生中的“两极分化”、制造和扩大“中下学生”队伍。对这些现象,一定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要把包括“中下学生”在内的“面向全体学生”,切实落实到课堂教学中来。
    (2)为了进一步贯彻“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从根本上防治“中下学生”问题,必须改变教学中的非因材施教化、非个性化倾向,反对一刀切,要贯彻个别对待原则,在教育培养的目的、内容、方法上实行多样化,注重分层次教学和分层指导(注意:这绝不是按成绩分班教学),把班级教学与个别教学结合起来。这样做,不仅能防治“中下学生”问题,还能使各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各在原有基础上获得稳步发展,使有突出特长的学生脱颖而出迅速成才。
    (3)要借鉴“成功教育”的思想与方法,促使个个成才。要针对“中下学生”的实际改革课堂教学与考试方法,适当降低难度,千方百计帮助“中下学生”从自己的实际出发获取各自的成功,使他们有较多成功的机遇与体验。成功的体验可以使他们恢复自信,变“厌学”为“乐学”。老是失败,失败也会成为失败之母。
    4、要加强对“中下学生”的辅导。不少“中下学生”学习陷入困境就是因为一次、两次、多次缺课或上课没跟上,且事后又没有及时补救造成的。为中下学生补课要有爱心的、认真负责,而且最好是多进行个别辅导,这样有针对性、才会有好效果。
一些学校常常因社会活动、文体竞赛担搁学生的功课,但又不及时给补课,这很不好。更有一些教师、教管人员利用上课的时间找学生训话,或任意罚学生停课,自然更不会给他们补课了。这都是错误的,实际上这也是在为制造“中下学生”、“差生”推波助澜,必须予以杜绝。
    5、要加强对“中下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不少学生学习陷入困境的原因是学习方法不当,特别是进入初中、进入高中后,学习科目增多了,学习难度加大了,而学习时间有限,再靠死记硬背和疲劳作战难以奏效。此时,帮助他们在学习的实践过程中,掌握科学而高效的学习方法,以快速提高学习能力,优化学习质量,并满足终身学习的需求显得特别重要。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指导学生、特别是“中下学生”学会如何预习、如何做到专心听课和当堂掌握教学内容、如何做好课后复习、如何提高作业质量以及如何提高总结、归纳知识的能力。还要指导他们订好学习计划、加强学习的计划性。要指导他们善于向老师请教,向同学学习并随时总结自己学习中的成功经验与教训。在学校里,学生不可能也不必要学会所有的知识,也不必要求学生每门功课都打100分或95分以上,但学会一套科学而高效的学习方法,不断提高自己良好的学习能力,无论对哪类学生都是可以终身受用的真正财富。
    对于“中下学生”问题,也需要家庭、社会的合力配合。特别是家庭的对策也十分重要。
    家长也要正确对待分数。我一直认为,孩子在各个不同学段的重点是:小学,培养学习兴趣,养成良好习惯;中学,学会如何学习,提高思维能力;大学,不断完善自我,积极寻求发展。总之,成长比分数更重要。
    家长要帮助孩子分析引发学习成绩暂时落后的原因,进而帮助孩子制订摆脱暂时落后困境的措施,并努力与学校配合,促使这些措施的落实。
    家长也要注意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改进学习方法。
    个别的家长一味溺爱孩子,纵容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是最不可取的,最有害的。#p#分页标题#e#
认真 抓好 中下 学生 问题
分享到:
【打印正文】